其实这样的改变很容易理解。 经过长时间的隔离,球队已经很长时间没有一起训练了,个别球员的状况也不得而知。 在这种情况下,伤病明显会增加,球队也更容易疲劳。 更何况,一批球员感染了COVID-19,他们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适应高强度的比赛。
至此,足球换人规则向前迈出了一大步。 从最早的11名球员必须打满整场比赛,到现在最多允许5名替补球员上场。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演变,足球换人规则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。 时代在不断变化。 这是经过科学研究后的适应性调整,绝不是一拍脑袋就做出的艰难决定。
如果你是一个足球历史爱好者,对古代足球比赛做过一些研究,你就会知道,在1970年之前,大多数主流足球比赛都没有换人规则。 首发的11人必须打到比赛结束,即使有人因重伤被迫离场,也不能使用所谓的替补球员进行轮换。
事实上,有时候,这会大大降低游戏的乐趣。 例如,1958年世界杯半决赛,巴西与法国进行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对决。 法国队后防核心人物龙凯在上半场就受了重伤,他不希望球队受伤。 减员,最后在场上“走”得摇摇晃晃,其实对球员的健康不利,也不能为球队提供任何实质性的帮助。
受伤后,荣凯很难再继续打球了。
因此,在20世纪50年代和1960年代,已经有一些比赛允许所谓的“受伤球员定向换人”。 如果比赛中出现严重受伤的球员,可以由其他人代替。 就是这样。 客观上,这不能算是自由替换规则。 原型。
然而到了20世纪60年代,功利主义足球兴起,所谓“三七开”的观念深入人心。 就是说进攻要三名球员解决,防守则要积累七名球员。 确保不要先丢球,然后再谈如何赢球。 这种游戏场景非常无聊,防御主义至上,会滋生暴力。 比赛中恶意犯规明显增多。 1962年世界杯丑闻已为世人所知。
于是国际足联开始思考如何扭转颓势。 为了遏制犯规,他们发明了红黄牌制度; 而暴力犯规的受害者也需要一个补偿机制。 这就是自由替换规则的由来。 1970年世界杯正式用于重大比赛。 。
早期,每支球队在比赛期间被允许进行(最多)两次换人,这在当时看来是合理的。 毕竟比赛节奏比较慢。 只要控制住暴力犯规,正常情况下球员不会出现太多意外。
马拉多纳被英格兰球员铲倒
但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,“砍柴”足球又开始流行。 像马拉多纳、济科这样的球员,每场比赛都会受到“照顾”。 几个人轮流轰炸他很正常,所以两个人就换了。 人不够。
因此,后来出现了所谓的“2+1”规则,额外增加了一个定向换人名额,只能保留给球队的门将,其他位置不能使用。 不过,国际足联很快做出了调整。 从1995年美洲杯开始,主流赛事逐渐开始实行我们所熟悉的“三换人”。 直到2016年里约奥运会,这都是足球界的普遍规则。 。
2014年世界杯克罗尔替补登场创造救分传奇
然而,规则必须适应时代。 2010年之后,足球比赛的节奏变得越来越快。 普通人单场跑一万米已经不再是新闻了。 随着比赛强度的增加,身体接触的风险也会增加。 有时球队用完三个替补后,球员会在比赛后期受伤,无人上场。 如果有加班那就更麻烦了。 这似乎已经成为常态。
因此,经过讨论,国际足联决定引入目前实行的“3+1”换人规则,但仅限于加时赛的情况。 当双方在常规时间内未能得分(或多轮总比分相同)时,需进行加时赛。 此时,每支球队都会自动获得一名额外的替补,可以是任何位置的球员。 。
俄罗斯球员叶罗辛成为世界杯第一个在加时赛替补上场的“第四人”
如果不是COVID-19疫情的影响,“3+1”换人规则20年内不会有任何重大变化。 但神并不如人善。 规则是为游戏服务的。 既然出现了紧急情况,就必须做出调整。 这次我们要赞扬国际足联的果断和智慧。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本站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hongbingjc.com/html/tiyuwenda/621.html